技术 | AI工具箱
今天周三,咱们聊聊技术,给你介绍几款我常用的AI工具,以及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,首先是 Cherry Studio,先看截图:
今天周三,咱们聊聊技术,给你介绍几款我常用的AI工具,以及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,首先是 Cherry Studio,先看截图:
昨天介绍了MECE原则,对分析问题时「不重不漏」的思考方式又复习了一遍。今天就有了大收获!
我隐约觉得公众号的内容或形式需要调整,否则内容太芜杂,想说的内容很多,但每次又都没有说清楚。今天和同事聊起这个感受时,同事建议我找几个特定的主题来写,这样更聚焦。另外一位公众号日更2年多的朋友建议降低日更的投入成本,这样更容易坚持下来。
当我们觉得某个人说话啰里啰嗦,听了半天也不知道想表达什么,或者人云亦云,自己的观点总是随风倒,我们常说,他们「没逻辑」。但逻辑到底是什么?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思考更有条理?
从今年初DeepSeek强势发布,再到国外OpenAI、Claude、Google等大模型跟进升级,AI的能力越来越强,我自己的感觉是:「以前不能干的事,现在我又能干了,不愿意干的事,可以让AI干了」,最终我不仅要跟紧技术迭代的步伐,还要监督这些大模型的工作质量。技术更新迭代,非但没有减轻我的工作量,我咋还感觉越来越忙了呢?
耳边的「沙沙声」,把我带回了童年。久别多年后,我又换回了荞麦皮枕头。
前些天,无论我怎么调整睡姿,包括枕头的方向、高矮,睡醒后肩膀的酸痛感都没有减轻。直接的原因肯定和久坐有关,但躺在枕头上,没有一点放松的感觉。乳胶枕看似柔软,但当我努力调整睡姿后,仍然能感觉到它那倔强的反作用力,让我无法放松。
昨天聊到人和人的差距,结论是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。而这些的根源,是我们对「概念」的理解。概念这词听起来抽象,但我们每天都在用——从「狗」、「桌子」这样的日常词汇,到「幸福」、「自由」这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复杂词汇,它既是我们沟通的工具,也是思考的最小单元。今天,我结合这些年看过的书,从逻辑学开始聊起,再到类比,看看概念是怎么从定义的框框里跳出来,在生活中开花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