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
信息洪流时代,你会主动出击吗?

系列 - 批判性思维

我们每天都被各种信息包围着,你有没有停下来想过,这些信息是你主动关注的,还是被动接收的?

你会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? 哪些是你不需要的,哪些又是你必须了解的?

可能很多人并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。我们往往被信息裹挟着前行,甚至在不知不觉中被它“奴役”。

还记得“温水煮青蛙”的寓言吗?被信息洪流淹没的过程,又何尝不是如此呢?

觉醒:主动出击

我们是有自由意识的,如何证明? 从我们的行动开始。

你有没有想过试着关闭一天手机应用的推送通知,看看会发生什么?

也许你会觉得这有点大胆,甚至担心错过重要信息。比如,订了外卖没有及时推送,怎么知道送到了哪里?

我的建议是,先试一天。

大多数情况下,外卖员送到会敲门,送不到会打电话。

一天后,你可以再想想:有没有哪款应用的通知是你离不开的?比如企业微信、钉钉这种优先级高的工具。

如果有特殊需求,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节奏调整通知的优先级,比如只保留关键应用或使用智能筛选工具。

这是我们主动掌控信息的第一步。

你关注了多少个订阅号?

很多人可能都没数过。如果打开列表看一看,可能会吓一跳:这些真的是我一个个关注的吗?

重新审视一下,是不是有50%以上是商家推送?

这一步不需要强求彻底清空,按照自己的需求清理就好。目的是让自己心里有数,减少不必要的推送干扰。

无论是Android还是iOS,都可以设置“勿扰模式”或“免打扰时间”。

比如晚上10点到次日7点是睡眠时间,可以开启勿扰模式;上班时间也可以试试,这样工作不会被骚扰电话或消息打断,效率自然提升。

经过这三步,被动接收的信息基本被拦截,剩下的就是我们主动探寻的内容了。

主动获取的信息,通常是我们需要的。

但即便是这些信息,也不是照单全收,而是需要经过批判性思维的审视。

拿到一篇文章或报道,先看看作者想表达的核心主题是什么。

然后找找作者提供了哪些论点来支持主题,这些论点是否站得住脚?

示例: 假如你读到一篇标题为“喝咖啡伤身体”的文章。主题可能是“咖啡对健康有害”。

作者的论点可能是“咖啡因会导致失眠”和“喝咖啡会增加心脏负担”。

你需要想想:这些论点有没有证据支持?是所有人都这样,还是只针对特定人群?

信息中有哪些是客观事实,哪些是作者的主观观点?

作者用了哪些论据支撑观点?这些论据是否充分且有说服力?

示例: 在一篇报道中看到“某地昨天下雨,很多人认为这是气候变化的证据”。

“昨天下雨”是事实,“这是气候变化的证据”是观点。

作者可能引用了降雨数据(论据),但你得问:一次下雨就能证明气候变化吗?论据够不够全面?

信息中有哪些预设的内容?

是否存在作者的偏见?

论证过程有没有逻辑漏洞或遗漏的重要视角?

示例: 一篇微信文章说“年轻人都不爱存钱,只喜欢消费”。

这里预设了“所有年轻人都这样”,但现实中有人存钱有人花钱。

作者可能只采访了几个爱消费的人(偏见),忽略了存钱的那群人,论证就显得片面。

信息的质量

当我们主动出击时,首先要学会对信息进行分类。

包括新闻事件、时事报道、最新消息等,通常具有时效性和动态性。

比如明星八卦、各种“瓜”,都属于这一类。

涵盖科学、历史、文学、技术等领域的系统性、理论性内容。

这类信息对个人能力提升和心智成长有帮助,但也需要投入更多精力与专注力。

微博、微信、朋友圈等互联网载体的信息,都属于新媒体。

正式出版物,包括电子书和纸质书,通常是作者思想与实践的结晶。

朋友聊天、同事聚会,线上或线下人与人交换信息的方式。

近几年兴起的AI,更准确地说是“大型语言模型”(large language model, LLM)。

它包含了人类有史以来的海量知识(不含受版权限制的内容)。

比如,你可以用AI翻译外文资料,或直接提问某个领域的核心知识点,快速入门并筛选优质信息。


通过对信息类型和来源的梳理,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结论:

  • 新闻类信息尽量少看,知识类内容尽量多看
  • 优先看书,其次与AI沟通,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

信息茧房

“信息茧房”这个概念由凯斯·桑斯坦在《信息乌托邦》中提出,指人们只关注自己选择或让自己愉悦的信息,从而形成一个封闭的信息系统。

对中国读者来说,有一个巨大的“茧房”可能容易被忽视——中文

包括思维方式、沟通习惯和阅读的内容,大多数人只关注中文信息,很少触及非中文的世界。

根据维基百科[1]的互联网内容语言统计,中文仅占全球互联网的1.1%(数据基于2025年3月最新统计)。

是的,不是10%,更不是与人口比例相当的18%,而是只有1.1%,全球排名第13。

这背后的原因,一方面是互联网的全球化特性,另一方面是中国平台的封闭性导致内容难以被国际统计。

无论如何,这提醒我们:突破语言限制,尤其是通过阅读非中文书籍,是获取更广信息的关键

说了这么多,其实是想提醒你:时间宝贵,专注力更宝贵。

请不要把宝贵的专注力浪费在“被动接收的信息”或“没有对错的观点争论”中。

多看看非中文资料与书籍,如果英文不够好,可以借助AI辅助翻译或提问。

91智读

出于对信息洪流的担忧,以及对信息质量的思考,我决定启动“91智读”项目: 搜罗全球好书,用批判性思维阅读,再用中文讲给你听

如果觉得某本书对你有帮助,可以阅读原书,或借助AI深入了解相关信息。


👇微信扫描二维码,关注「91智读」,获取每日更新,一起成长。 91智读公众号


👇欢迎加我微信好友,一起聊聊关于成长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