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要学外语?

现在科技这么发达,我们是否还需要学外语?先说结论: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,多一门语言,就多了一个思考的角度。 因此,我认为,一定要掌握一门外语,可以是英语,也可以是任何一门你感兴趣的语言。接下来和你聊聊我的思考逻辑。
1. 被忽视的「墙」
咱们每天刷手机、看新闻、和朋友聊天,几乎都用中文,这感觉挺自然的,对吧?
但你有没有想过,这么舒服的「中文世界」,会不会也是一堵隐形的墙,把咱们困住了?
自从 「信息茧房」 这个词出来后,顺着这个思路,我发现咱们的 母语 何尝不是一个更大的 「信息茧房」 呢?
自从我们学会了说话,就顺着这个方向成长,很自然的也按照母语方式思考和沟通,这种所谓的自然,也悄悄限制了咱们看世界的角度。
成长过程中,唯一接触外语的机会就是英语,但不知道大家的感觉是否和我一样,英语只是一门需要考试的课程,而不是一门语言,真悲哀……
2.世界很大
我对外语的看法,最近几年才有所转变,更确切的说,是对中文的看法。
本以为中国人口14亿,占世界人口的18%,再看看国内的报道,开遍全世界的 「孔子学院」,全球各大城市的「唐人街」,作为中国人还是很自豪的,感觉中文就要统治全世界了。
直到我看到了维基百科的 互联网语言统计 才恍然大悟,如下表:
排名 | 语言 | 2023年5月 | 2025年3月 |
---|---|---|---|
1 | 英语 | 55.5% | 49.1% |
2 | 西班牙语 | 5.0% | 6.0% |
3 | 德语 | 4.3% | 5.8% |
4 | 日语 | 3.7% | 5.1% |
5 | 法语 | 4.4% | 4.5% |
6 | 葡萄牙语 | 2.4% | 3.9% |
7 | 俄语 | 4.9% | 3.8% |
8 | 意大利语 | 1.9% | 2.8% |
9 | 荷兰语 | 1.5% | 2.2% |
10 | 波兰语 | 1.4% | 1.8% |
11 | 土耳其语 | 2.3% | 1.7% |
12 | 波斯语 | 1.8% | 1.2% |
13 | 汉语 | 1.4% | 1.1% |
第一次看到这个统计是在2020年,当时中文汉语排名第十,约占 1.3% ,五年后的今天,降到了 1.1%
说实在的,刚看到这个统计时很不服气,这老外的统计肯定有问题,咱中国人那么多,各大厂的数据量加起来不比几个美国多?
但冷静下来思考后,又没脾气了,公众号的内容多,小红书的人气旺,搜索引擎能搜到吗?这些 “小院高墙” 咋不拆呢? 没脾气,真是没脾气。
3.学外语,给自己换个「3D眼镜」
前年十一假期,陪闺女去上海看了场音乐剧 「歌剧魅影」(纯英文),这场音乐剧闺女向往已久,我是听她说,自己把整个音乐剧台词都背下来了,才下定决心带她看现场版。
看之前还在琢磨,我这英语听力,恐怕也就是看个人儿,到了现场发现,幸亏还有「字幕屏」,可救了我这个文盲的命。
整场看下来,还是很震撼的,我主要是从表演,唱功以及演员的专业水平来评估。
但我闺女就完全不一样了,她那种激动的心情,听懂英语接收到的那种感情,我能看出来,但我感受不到。
这让我想起了 「3D眼镜」 ,带上它可以看到3D效果,否则就是重影,知道有价值,但感受不到。
4.语言塑造思维
语言不是思维的全部,但却可以塑造我们的思维,在中文里,时间经常被想象成一条垂直的线,从上往下流。
比如:
- 「上周」——「上」 暗示过去的时间在 「上面」。
- 「下个月」—— 「下」 指向未来的方向,像时间往下走。
- 还有更广的用法,像 「上古时代」,「下个世纪」,都是从高到低的意象。
这和咱们的文化有关系。
想想古代的卷轴书,从上往下写,时间好像也是从「天」往下落的感觉。
所以中文里,过去在「上」,未来在「下」,是个垂直的顺序。
这种表达已经融进咱们的语言习惯里,平时不觉得,但细想还挺形象。
但英语中,时间更像是一条 「前后」 的水平线,从后往前走:
- 「Last week」——「last」有「最后、后面的」意思,像是时间轴上「身后」的位置。
- 「Next month」——「next」是「下一个、前面」的意思,像是往前迈一步。
- 类似的还有「back in time」(回到过去)、「looking forward to」(期待未来),都是前后移动的概念。
这跟西方文化的时间观挂钩。他们常把时间想象成人在路上走,过去在身后(behind),未来在前方(ahead)。
所以「last week」是「你走过的后面那周」,「next month」是「前面等着你的那个月」。
如果把 「last week」 翻译为 「上周」,把「next month」翻译为「下个月」,感受一下,是不是英语的思维方式就没了?
只看中文,咱们的视角是不是更单一了?
怎么学外语
咱中国人讲究实用,学的东西要有用武之地,否则就是无用。
这句话总体是对的,但需要细致分析,不能总盯着有没有用,这个结果,而是要关注学的过程。
如果学习外语只是为了翻译为中文,这肯定是不够的,表述方式,外语的思维逻辑,都没了,统一成了中文思维。
试想。如果将李白的诗,翻译为英文,是不是韵味儿都没了?
再看外语资料、外语报道时,切记 不要翻译 不要翻译 不要翻译,从表述方式入手,再细细品味作者表述背后的思维方式,你会发现,比单纯的翻译,多了很多色彩。
就如史蒂文·平克说的,语言不是思维的全部,但它是我们理解彼此和世界的桥梁。
学一门外语,就是给自己带上3D眼镜,看待世界更立体,就是给自己多开一扇窗,多一个角度理解这个世界。
👇微信扫描二维码,关注「91智读」,获取每日更新,一起成长。
👇欢迎加我微信好友,一起聊聊关于成长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