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好,产品构建师

想象一下,你一个人就能从0到1打造一款应用:分析需求、设计功能、写代码、迭代优化,全程不需要依赖大团队。这听起来像科幻?不,2025年的今天,有了大模型的加持,这正在变成现实。今天要聊的「产品构建师」(Product Builder),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。
它和我们熟知的产品经理有何不同?别急,咱从我的经历开始说起。
2024年3月,Anthropic发布了Claude 3 Sonnet,我试用后发现,它的代码理解和生成能力甚至超过了当时的GPT-4,尤其是对编程的优化让我眼前一亮。
到了6月,Claude 3.5 Sonnet问世,直接把OpenAI甩在身后。
借着这股东风,我用它开启了第一个项目 —— 用Rust语言写的Beancount账单导入工具。过程有点曲折,但结果却让我惊喜连连!
意外之喜
1. Rust的第一步,没那么难
Rust号称安全高效,但内存管理那一堆规则总让我望而却步。这次借助Claude 3.5,我直接让它生成了一段安全的代码模板,解决了账单文件解析的核心逻辑,省了我至少3天的摸索时间。
从此,我迈出了用Rust开发的第一步。后来用Swift写Mac程序、用Python搞自动化脚本,也验证了同一个道理:大模型能给你勇气,让你走出第一步。
2. 已有知识,完美复用
无论是项目管理中的用户故事、需求文档,还是技术方案设计,我发现这些经验在大模型面前完全不浪费。
比如,我告诉Claude:「我要一个账单导入工具,支持CSV格式,输出Beancount格式。」 它不仅听懂了,还帮我拆解了功能,分步实现。 你过去的专业积累+大模型的理解和执行,简直是效率翻倍的组合。
3. 从开发到产品,一步之遥
有了以上两点,我得出一个结论:如果你是开发工程师,借助大模型分析需求、写文档、制定计划,完全可以一个人掌控项目进度和质量。比如我的Rust项目,从需求到上线,只是业余时间,我用了两周。
如果你是产品经理,让大模型根据你的需求生成技术方案,再拆分成小步迭代,一样能搞定全程。
开发往前一步,产品往后一步,结果都是:一个人能Hold住整个项目。
这背后,是“人+工具”综合价值的体现,我坚信,也是未来企业用人的新标准。
大模型的三大趋势
1. 越来越智能
从GPT-3.5到DeepSeek,再到最新的Claude 3.7 Sonnet,每次新版本出来,我的感想都是:「上一个版本就是垃圾。」
大模型的升级不是小修小补,而是碾压式进化。比如Claude 3.7的代码生成能力,已经能直接优化我Rust项目中20%的实现逻辑,简直不可思议。
2. 越来越便宜
全球AI赛道竞争白热化,从大厂到初创公司,资本疯狂涌入。比如DeepSeek开源模型的推理成本比GPT-3低了近50%,国内大厂的AI产品现在基本都免费试用。价格越来越低,选择越来越多,尝鲜的时机就在眼前。
3. 越来越快
试想一下,大模型回复速度比现在快10倍、100倍是什么体验?你问题刚发出去,答案秒回。
Claude 3.7的响应速度比3.5显著提升,据报道最高可快40%,延迟可能从秒级降至更低的范围,照这样发展下去,甚至开始威胁传统API的地位。未来,它可能直接取代部分API调用。
基于这三大趋势,聪明的你还不行动吗?大模型正在重新定义个人生产力,开发工程师和产品经理都能借此转型为「产品构建师」。
产品构建师
「Product Builder」是我前几天在国外论坛看到的热词,比「产品工程师」更有使命感。它和产品经理一样,都对产品负责,但区别在哪里?
- 产品经理擅长定义「做什么」,画蓝图、提需求;
- 产品构建师不仅想清楚「做什么」,还能动手「怎么做」——从需求文档到代码实现,一人搞定。
比如,我用Claude完成了账单导入工具,从需求拆解到代码调试,全程自主掌控。如果你是开发工程师,大模型能补齐你的产品思维;如果你是产品经理,它能让你直接上手实现。未来,企业需要的,可能就是这样的「全能个体」。
还不试试?5分钟用Claude写个小脚本,或者用DeepSeek优化你的下一个项目,你会发现:从0到1,其实没那么难。
👇微信扫描二维码,关注「91智读」,获取每日更新,一起成长。
👇欢迎加我微信好友,一起聊聊关于成长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