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
清明上坟的旧礼新思

系列 - 风俗

又到清明,今年和往年不同,我们哥仨一起去给过世的爷爷奶奶上坟,其实上坟就是扫墓,我们这边习惯说上坟。

时代变迁,村民从过去的平房搬进了现代化小区。同样,仙人们的墓地也有所调整,如今统一在小区最北边、机场北线高速南侧的一块狭长区域。

墓地不远,我们仨一起步行过去,一路聊了很多民俗老礼。

聊得最多的,是清明上坟有哪些人该去、哪些人不宜去。

一定要去的「三上」:

  • 长子长孙:代表家族传承,主持祭祀,象征香火延续。
  • 事业有成:光宗耀祖之事需告慰先祖,如升迁、考入名校。
  • 远行归人:长期在外者需返乡尽孝,避免被视为“忘本”。

不建议去的「三不上」:

  • 孕妇:行动不便,老话说坟地阴气重,不宜前往。
  • 70岁以上老人或重病者:有俗语「70不上坟,80不祭祖」,老人腿脚不利索或情绪波动可能加重病情。
  • 8岁以下儿童:抵抗力弱,易受风寒,人们也都觉得小孩「阳气不足」。

这些风俗各地不尽相同。有的地方说女婿不上坟,还有说家里添人进口一定要去的。我觉得,这些习俗自有道理,但不必太较真,有时间、有条件,想去就去。

不仅是清明,农历七月十五(中元节)、正月十五、十月初一都有祭祀传统,寄托在世人的心愿,也让人借此怀念与逝去亲人的点滴。

到了墓地,上坟有一套流程。土坟头经过一年风吹日晒,长了杂草,有时还会走形。先搬开「坟头石」,用铁锹铲些新土堆到顶上,让土自然滚落,最好盖住旧土。之后用锹拍打定型,放一摞纸钱在坟头,用石头压好。看到新土和纸钱,别人就知道这家后人来过,人丁兴旺。

接着,用清水或湿布擦净墓碑。

然后是给亲人「送钱」。先在坟前画个圈,注意正西留个开口——人去世后灵魂归西,开口朝西便于灵魂抵达。然后拿一些零碎的「钱」在圈外,通常是坟头的一左一右,先把这些零碎的「钱」送走,嘴里还要念叨「这些钱是给你们的,一会给我们爷爷奶奶的钱你们可别抢,单给你们了。」接着给爷爷奶奶「送钱」,告诉他们家里一切安好。之前都是父辈这样念,如今轮到我们兄弟,颇有些传承的感慨。

送完钱不要立刻就走,既然来了,就陪着多待一会,聊聊小时候的事,说说近况,仿佛他们依然在聆听。

总之,这一套流程下来,我们不仅完成了对爷爷奶奶的祭奠,也仿佛与他们建立了一次心灵连接。扫墓结束后,我们带着对先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,踏上了回家的路。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,不仅是家族香火的传承,更是一种精神寄托。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停下脚步,不忘本,铭记家族的根脉,从而汲取更多面对世俗世界的勇气与力量。


👇微信扫描二维码,关注「91智读」,获取每日更新,一起成长。 91智读公众号


👇欢迎加我微信好友,一起聊聊关于成长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