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
我的菜园计划

系列 - 菜园

清晨,我和爸妈站在一片刚租下的菜地前。不远处就是高高矮矮的住宅楼,这里却像一个隐秘的桃花源。昨天,我们在附近村子发现了它—— 一片让人眼前一亮的农地。

这里是村民口粮田,还有几个蔬菜大棚,走进院子,不是想象中的泥土气息,而是院子里各种动物粪便的味道。院子不大,却养了不少动物,还有羊圈、鸡舍,地上还跑着一群鸭子。

村民热情地招呼我们,指着一畦畦绿油油的菜苗说:「这块地肥得很,撒籽儿就出苗!」我妈蹲下来摸了摸土,笑着说:「这地不错,种菜肯定省心。」我爸在一旁盘算着怎么利用好这块地,眼神里满是期待。

租下这块地,不仅想种菜,更想种下一种久违的情怀,对土地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掌控。

图片

图片

摄于2004年,菜园一角

其实,这不是我们第一次和土地打交道。从1991年到2011年整整20年,我们家承包了村子里的一片菜园子。那是我的童年,也是父母奋斗的岁月。他们靠着那片地供我和弟弟上学,家里的柴米油盐全仰仗那一畦畦蔬菜。对我来说,菜园不仅是饭桌上的保障,更是一个成长的乐园——夏天摘西红柿、黄瓜当水果吃,初冬收大白菜,那些日子至今难忘。后来,拆迁让那片地变成了回忆,前几年我们只能在小区附近未规划的一块区域零星种点菜。如今,小区旁的地也要改成街心公园,村民们也没法再种了。

这次逛到附近村子,看到这片自留地,我妈一眼就相中了。地是大棚结构,自家搭建的,租的话至少三年起租。我们聊了聊,交了定金和一年租金,就这么定下来了。

问起原因,最直接的答案是我爸妈对土地的热爱。其实我也一样,那份感情早已刻在骨子里。承包菜园的20年,土地不仅是生计来源,更是我们家的根。后来虽然没了菜园,但那种亲手种菜、吃自己劳动果实的满足感,却始终留在心里。

再说现在,食品安全问题让人头疼。商家还变着法地坑蒙拐骗,大家嘴上抱怨得多,行动却少。我爸常说:「吃的东西,还是自己种最放心。」租下这块地,我们不仅是为了吃上新鲜菜,更是用行动告诉自己:与其吐槽现状,不如改变,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,也可以让我们找回生活的主动权。

接下来,我们打算好好经营这块小园子,种些家里常吃的、应季的菜。春天播菠菜,夏天试试草莓,西瓜不知道行不行,得问问我爸这个「种菜专家」。还有生菜、韭菜、西红柿这些常备菜,既方便又新鲜。站在地头,我已经能想象到各种丰收的画面了。😁

种菜不仅是体力活,也是需要动脑筋的。什么时候浇水、不用化肥的话用什么肥、如何应对虫害,每一步都得考虑到。这不也是生活里的智慧吗?对我来说,这片菜园不仅是蔬菜的来源,更是一个连接自然、连接家人的地方。

这块地的故事才刚开始,后续我会陆续分享菜园的动态。我爸在种菜上特别有经验,他会针对不同蔬菜,采用不同的种植和打理方式,以及如何才能让蔬菜既好看又营养。比如,西红柿怎么搭架子才能多结果?韭菜怎么割才能不伤根?这些经验我们会一点点整理,和大家分享。当然,也少不了失败的教训——做事哪有一帆风顺,翻车再正常不过了。

生活不仅仅是柴米油盐、上班下班,多接触自然,多接触土地,亲身劳动后的感悟更容易打动人心。


👇微信扫描二维码,关注「91智读」,获取每日更新,一起成长。 91智读公众号


👇欢迎加我微信好友,一起聊聊关于成长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