逻辑:思维的规则与秩序

当我们觉得某个人说话啰里啰嗦,听了半天也不知道想表达什么,或者人云亦云,自己的观点总是随风倒,我们常说,他们「没逻辑」。但逻辑到底是什么?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思考更有条理?
记得2018年,我在得到《傅佩荣的西方哲学课》中听到一句话:**「逻辑是思考的规则与秩序。」**这个解释简单又清晰,用「思考」、「规则」、「秩序」三个词,把抽象的逻辑讲得明明白白。但光知道定义还不够,我想知道:规则有哪些?秩序怎么建?
逻辑学的基础
后来,我接触了逻辑学,学到了一些基础知识,比如概念的定义和论证的方法。这些是逻辑的「根基」,可以看看《简单逻辑学》或《逻辑学导论》,我之前也写过相关文章:认知的基础 — 概念。但逻辑学不只是学术,它还能用在生活中,比如《金字塔原理》和《清醒思考的艺术》就特别适合普通人。
MECE原则:不重不漏
《金字塔原理》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,它提出了「MECE原则」(mutually exclusive and collectively exhaustive),翻译过来就是「彼此独立,完全穷尽」,简单说就是「不重不漏」。啥意思?当你面对一个大问题时,可以把它拆成小问题,这些小问题既不重叠,又能完整覆盖原问题。
举个例子,分析家庭支出时,如果分成「日常支出/大额支出/食品支出」,就有问题,因为「食品支出」和「日常支出」会重叠,比如买鸡蛋既是日常支出又是食品支出。正确的分类可以是:
- 固定支出:房租、水电网费等。
- 生活消费:衣食住行。
- 发展投资:学习、健康、理财。
再比如,工作中任务延期,如果归因于「技术问题/人员问题/时间问题」,也容易有漏洞,技术问题有可能是人员问题产生的。用MECE拆解为:
-
内部原因:
- 人员能力:团队技能是否匹配?
- 资源配置:工具或服务器是否到位?
- 流程设计:需求是否清晰?
- 工具支持:开发环境是否稳定?
-
外部原因:
- 需求变更:客户是否临时改目标?
- 供应商延期:第三方是否按时交付?
- 政策变化:是否有外部监管影响?
- 市场变动:竞争对手是否带来压力?
这样拆解后,你可以逐一验证,比如检查需求沟通记录或评估团队培训情况。这种分类思考的方式,可以让你把头脑中的「觉得」变成「确认」。
三段论:逻辑推导的流程
除了拆解问题,逻辑还能帮助我们推导结论,这就是「三段论」的用武之地。三段论由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组成:
- 大前提:普遍的规律。
- 小前提:具体的情况。
- 结论:推导的结果。
比如:
- 大前提:所有程序员都需要写代码。
- 小前提:小明是程序员。
- 结论:小明需要写代码。
生活中,三段论可以帮我们检验判断。比如,有人说:「项目延期是因为团队能力不足。」我们可以用三段论分析:
- 大前提:所有延期都由能力不足引起吗?(不一定,可能是需求变更。)
- 小前提:这个项目的情况如何?(需要具体查。)
- 结论:直接归因于能力不足可能不准确。
三段论让我们学会质疑假设、检查前提,避免草率下结论。
勤加练习
无论是MECE原则,还是三段论,以及其他的思考规则,我们不能总停留在「知」的层面,而要勤加练习。只要遇到事情,都可以通过MECE原则分析一下。前期可能拆分得不准确,不过没关系,只要经常运用,拆分就会越来越准确。试着每天花5分钟,用MECE拆解一个问题,比如「为什么今天效率低」。或者,当你有看法时,用三段论问问自己:前提是什么?结论站得住脚吗?
逻辑不仅是思维的规则,也是提升自身能力的手段。以后再遇到问题,试着用逻辑的视角重新审视,用规则整理思维,从混乱中找到秩序!
👇微信扫描二维码,关注「91智读」,获取每日更新,一起成长。
👇欢迎加我微信好友,一起聊聊关于成长的故事。